苏州大象山舍

存于细节 | 致逸筑

返回案例
项目名称:苏州大象山舍
业主单位:苏州高新万阳置地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138,470 ㎡
建筑面积:280,535 ㎡
建成时间:在建
设计主创: 朱煜 



本土设计力量转译全球化设计

创造出高密度设计含量的作品

【苏州大象山舍】

它的意义不局限于设计手法

而是为设计企业未来在多领域的合作与创新开拓道路

从而理性地服务于新时代下人们对未来居住的理想



项目背景

苏州大象山舍,毗邻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集合了自然与城市市政的双重优质资源。或出于对江南文脉的某种回应,近年来,白墙灰瓦的单一形式语言大量盘踞周边住宅市场。大象山舍决定调动优质的设计力量,在江南打造品质独树一帜的精品地产。



地点:中国

城市:苏州

用地面积:138,470 SQM


△大象山舍周边环境分析

大象山舍基地呈南低北高走势,对光照与方位,中国人素来有着不同于他地的强烈诉求,设计需依据对景观资源的分级考量,错落布局叠墅、多层、高层等多种户型产品,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基地西侧大阳山自然风光与周围多个市政公园景观。



考虑到光照与方位,中国人向来有着条例分明的规范诉求。大象山舍基地呈南低北高走势,设计需依据对景观资源的分级考量,错落布局叠墅、多层、高层等多种户型产品,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基地西侧大阳山自然风光与周围多个市政公园景观。


△基地呈南低北高走势


叠墅区 — 以建成结果为标准

项目伊始,大象山舍项目邀请致逸设计全程参与,担纲从规划、建筑设计到落地的设计及技术服务与支持,与国际知名事务所SCDA共同协作,完成这个项目的挑战。

我们经过对总体规划的反复推演及周密的日照计算,使建筑组团的布局做到合理限度地纳入采光,同时也消解了大尺度的楼面宽度可能带来的压迫感。基地朝向市政资源打开多个大面积开口空间,进而自觉融入城市与自然环境,消弭了住区与城市之间的视觉和心理边界。


△叠墅区实景图

建筑是社会条件的直接反映,更是社会建造体系的物质表现。在大象山舍这个项目中,我们的设计创意体现于在中国现有工业水平体系下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高比例实现设计的初衷。


△叠墅区实景图

在高端住宅中采用幕墙系统是国际青睐的做法,大象山舍的立面设计也以幕墙体系的精致序列为其美学及视觉追求。通过一次次实验和探索,数次1:1现场放样,结构与材质的反复,最终致逸利用传统的窗墙体系即打造出类似幕墙体系的视觉效果,还原了设计的初衷,同时缩减了建造成本。这种对于体系、材料和做法上的创新,是致逸设计作为本土设计机构的责任和意义,发挥了我们处理现实的自觉性与灵活性。



△叠墅区样板墙及剖面详图

△叠墅区开窗分析对比图


△叠墅区铝板雨棚分析对比图


△叠墅区效果图与实景图对比


示范区 — 非理所当然的设计

基地中有一座独一无二的独栋建筑用作大象山舍的示范区,以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为基调,开阔的结构使建筑变得轻盈而宁静,仿佛漂浮的几何构架。通过简约线条打造通透的空间尺度,周围风景自然纳入建筑空间。


△示范区实景图


设计大量采用宽幅4米的高透玻璃,这一层达到模数高度的透明表皮意图消解传统设计中不同立面的主次关系,置身其中,自然不只是建筑的配景,而是能成为建筑的重要部分。


△示范区实景图


“建筑不应以自我为中心,不过分强调自我,而是着重协作来自各方面的关系”,大象山舍主持建筑师林振方认为,“如果将这种调和与平衡纳入中西方不同的建筑语境下讨论,势必得出不同的解释,在中国的现实中显然它将更为丰富及复杂。”


△示范区手绘草图


△示范区体块生成


△示范区墙身剖面详图


△示范区效果图与实景图对比


落地控制

基于地域化的建造事实,面对紧凑的生产周期、成本控制与市场风险,致逸设计凭借多年深耕中国精品住宅设计的经验,将设计积极转译,迎战常规技术图纸无法处理的挑战。

△数次1:1现场放样


我们对大象山舍项目全程深度渗透,保持一周多次的现场办公频率。大象山舍的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不仅与国际一流事务所共同协作,在实现方法与技术的过程中有所创新与发挥,最终高度还原了设计的初始意图,完成了城市更新与人居体验于此融合的理想居住社区。


△叠墅区现场收录


△示范区现场收录



设计主创Design Master
朱煜
将设计融于生活,挖掘文化与空间的深层联系,将其转化为创作源点,积极探索项目本身蕴含的独特价值。着重于对项目的全过程参与及把控,以高品质、高完成的设计作品为准则,严控每一个设计细节。立足设计,重视与专业的顾问合作,确保项目在经济与技术上的可行性。
了解更多
Office

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668号

Contact

商务联系: liyumeng@geedesign.cn  人事联系: hr@geedesign.cn
 

Digital Supported by VTHINK

Copyright 2020 @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沪ICP备11018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