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闻资讯-致逸现场
2020-07-16
上海万科莱茵半岛
随着越来越多的住宅产品都在疯狂追求户型的标准化和土地的高利用率,城市中那些钢筋混凝土堆砌出的画面已经严重破坏人居的环境。当城市中的这些山水自然逐渐变得稀缺、套路化的设计千篇一律,我们该做怎样的思考、从何突破?
这一次,我们换个角度一起来聊聊有这样的一帮建筑师,他们不甘心只从产品着手,更想做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场景制造师”。
解码土地价值
用地研究
据数据调查,全球范围内每600座城市中才能拥有一个湖区。而上海这座不缺山、也不缺水的地方,静卧着一片掌形湖,岸线长达约2,934米。倚靠着国际级汽车领域全产业链基地,安亭新镇的商业与生活配套一应俱全。
△安亭新镇的片区风貌
△安亭新镇导览图
掌形湖拥有片区内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这样绝佳的环境之下,墅区规划设计依然面临诸多边界条件的限制,我们不甘心于只做传统的合院产品,于是迈出了打破重来的坚实一步。
传统联排测算
△横向排列排数越少、道路面积越少、土地利用率越高
规划创新升级
联排两侧外挂合院, 此时容积率可达1.01
△标准组团的局部平面
中间联排换成叠加, 街巷空间感受不变
但此时容积率高达1.47
△合院+叠加的空间尺度分析
△合院+联排的空间尺度分析
我们从用地开始进行研究,梳理边界条件与间距控制的原则之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整块地不满足高品质合院产品的情况下,根据限高边界可将用地分为两块,容积率降低带给设计以更多的可能性,也为空间关系留有余裕。
空间场景塑造
在反复不断的规划实验基础上,全低密围合组团的脉络已经逐渐明晰,墅区的形象更多通过组团空间的尺度与形态传递给观者。与其说这片土地需要的是稀缺产品,倒不如说更需要的是与高净值人群匹配的街巷空间。注意了,这里虽然有标准组团,但更有价值的是街巷、院落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
如果说曾经的墅区都是将私密空间做到最大化,那么本案的街巷空间设计便是打破传统的重要一环。我们将关注点转移到私密性、半开放性与开放性的融合,将别墅与社区、体验者与自然环境进行紧密结合,墅区内部依然有风景。
设计将不同尺度的街巷道路适度转化为院落空间,并把景观要素点缀其间,恰到好处的灰空间使得体验感更加模糊与柔软:近人尺度的建筑立面运用米黄色石材削减建筑的体量感;组团门牌延续建筑的立面要素,不经意之间将开放与私密空间进行划分;入户空间充分利用山墙界面,通过木格栅与景观绿植的搭配营造半私密玄关场所,居者可在此处驻足小憩。
△采用具有仪式感的门牌空间设计
暗示居者这一刻便是归家的伊始
△入户玄关的半室外化, 消解
建筑体量感,提供驻足休憩之地
公共小节点正处于楼宇之间的过渡空间,木格栅搭配小乔木的灰空间设计为居者营造模糊的边界感,穿越其中彷佛分不清室内与户外;公共大节点引入水元素,并搭配景观小品与绿植,烘托墅区空间的静谧与惬意之感。
△公共节点灰空间的精细化设计
更蕴藏室内外格局的暧昧感
△引入水元素的空间为居者提供静谧的归属地
死磕落地实践
选材与现场
如此波折却不凡的设计思路只有通过反复的头脑风暴和卷土重来才能有所结果。我们与合作方之间的积极摸索也成为了落地实践之前的磨金石。凭借着这股从项目伊始就坚守的"死磕精神",整个空间场景营造出湖居墅区该有的模样。
△项目讨论现场
我们以极其简约的材料种类通过巧妙的搭配运用,对于定制化的打样仍然反复不断的进行修正,再经过一次次的巡场比对与施工核验,最终的呈现效果值得期待。
△选材现场比对
△施工现场记录
施工过程经历了一年当中最具挑战性的时节"梅雨季",其间绵延的细雨断续不停,但奋战在一线的人们依然有条不紊的推进工作,保证项目的高品质落地。
△致敬在雨中奋战的人们
珍稀墅区的空间场景建造不仅需要人性化的思考路径与探索,仍需要稳稳地落地实践。即将推出莱茵半岛生活馆与住区洋房的正文篇,请拭目以待!
主创设计师
王琦
吴曼
袁颖
宫井强
上海万科莱茵半岛
项目业主:上海万科
项目地点:上海市嘉定区安亭新镇
用地面积:79,267㎡
建筑面积:141,747㎡
建筑设计:致逸设计
产品策划及研发:万科上海区域万晟能力中心
设计团队:王琦、吴曼、袁颖、宫井强
许力纯、王振宇、郑昊、苑超、范宁宁
施工图设计:上海中房
景观设计:上海朗道
室内设计:香港俊佳、深圳LSD、上海牧笛(生活馆)/上海牧笛(住区)
灯光设计:成都佐一
建筑摄影:纯点建筑摄影
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668号
商业联系: liyumeng@geedesign.cn
人事联系: hr@geedesign.cn